《从师从德更从心_1500字》 <p>&ldquo;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rdquo;,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盏明灯,照亮过去,指引未来,驱逐黑暗,带来光明。老师的教诲是一生的启迪,深入骨髓,铭记于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德行,改变一个人的心,所谓&ldquo;从师从德更从心&rdquo;,老师就是那德行、知识、心灵三扇大门的钥匙!</p> <p>&ldquo;老师&rdquo;一词历史演变并不繁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ldquo;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rdquo;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而后随着历史的推进,人们渐渐把&ldquo;老&rdquo;和&ldquo;师&rdquo;字和在一起,称为&ldquo;老师&rdquo;,指那些教学生的人,传授知识的人。故曰:&ldquo;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rdquo;</p> <p>中国着名作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先生,年轻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横扫清华图书馆,年少轻狂,连陈寅恪先生都不入眼,甚至在之后的着作中指责陈老的治学之道,更何况当时并不十分出名的吴宓先生,吴宓先生是当时外语系的三位着名教授之一,为人厚道贤明,钱锺书却对其十分冷淡,觉得其没有能力做自己的老师,对其态度可见一斑。可是吴宓先生不因此讨厌钱锺书,而是极力赞扬他,曾说&ldquo;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老一辈中要举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rdquo;十分谦虚,识才,在钱锺书被革职后极力挽留他,不计前嫌。他的日记中多有对于钱锺书的记叙,钱锺书十分震惊,在给吴宓的女儿吴学昭的信中道:&ldquo;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情,&lsquo;愧生颜变&rsquo;,无地自容。&rdquo;虽然之后的成就一发不可收拾,震惊文坛,却不忘大学时的尊师吴宓先生,称不管如何都愿于吴老先生学生之列。</p> <p>钱锺书先生是一代大师,他在青年时是轻狂的,是自傲的,但是他是明事理的,是知错能改的,从师在于从德,从师在于从心,是吴宓老师的德行感化了钱先生,因此钱锺书先生在事后十分愧疚,十分后悔,在这之后的钱锺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心灵的大师!</p> <p>处师之道在于尊,在于孝,古人云:&ldquo;人有三尊,君、父、师。&rdquo;尊重老师,尽孝于师,是每一个学生应该报答老师所做的。尊师之道在于孝,懂得知恩图报。等到学有所成时,更不应盲目自大,而是应当谨遵老师的教诲,不应觉得自己已青出于蓝,而是应当再接再厉,一日师,终日师,若是学成就忘了师,则必定不会有多大前途,反倒成了有才无德的小人。</p> <p>东汉末年儒学家魏昭童年求学时遇到郭林宗,一心想做他的学生,郭林宗体弱多病,听说魏昭想做自己的学生,就让他亲自为自己熬药,魏昭认真地熬好药,献给老师,但是郭林宗说太烫了,重新熬,魏昭又再次熬了一遍,老师说太苦,经过多次,魏昭并没有不耐烦,也没有生气,任劳任怨,最后郭林宗说:&ldquo;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rdquo;魏昭因此成为了着名的儒学学家!</p> <p>现在社会,更多的&ldquo;师&rdquo;并不一定是讲堂之师、授课之师,人生路途上的导师无数,师之大,师之小,皆为师;师之短,师之长,皆为师;师之浅,师之深,皆为师。人人为师,处处为师,只有虚心学习,掌握技巧,才能做到&ldquo;仰之弥高,钻之弥坚&rdquo;。</p> <p>古时以&ldquo;君子&rdquo;作为学习道德伦理之极,也以此来作为个人思想情操的目标,老师则就是这君子之道的领路人,但能不偏不倚领着走正道的并不是全部,作为学生要明是非,辩错对,取老师所言之精华,弃其糟粕。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要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过分依赖,全盘吸收,也只能算作学习机器,并没有自己的见地与想法,这是学习之大忌。</p> <p>&ldquo;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dquo;老师就是那漫天黯黑的夜空中的星星,虽只有那点点一颗,但却给予摸着黑寻找路途的人心灵的慰藉,让他们微笑着继续前行;老师就是那每家每户的门前的垫子,虽只有那方方一块,但却能接纳淋了雨踏了泥的人脚下的脏水,让他们干净的进入温室;老师就是繁茂滋长的森林下的小溪,虽只有那细细一片,但却奉献矗立着生长着的树无边的滋润!</p> <p>您好,老师,我的好老师!</p> <p>高二:张彭</p><p><strong><span>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span></strong></p>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gaoerzuowen/5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