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作文练习题:5大热门主题练习题》 <p> 2017高考作文5大热门主题练习题,附审题立意建议,详见下文:<br/><br/> 1、吃瓜群众<br/><br/> &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来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由此流行开来。于是有人就干脆将&amp;ldquo;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amp;rdquo;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再后来,&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几乎等同于&amp;ldquo;群众&amp;rdquo;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amp;ldquo;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amp;rdquo;&amp;ldquo;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amp;rdquo;&amp;ldquo;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amp;rdquo;,等等。<br/><br/> 该词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amp;ldquo;2016年十大流行语&amp;rdquo;,并入选&amp;ldquo;汉语盘点2016&amp;rdquo;年度字词。<br/><br/> 三维解读<br/><br/> &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人将&amp;ldquo;不发言只围观&amp;rdquo;的普通网民称为&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表示对事情不了解,对讨论、发言以及各种声音持&amp;ldquo;围观&amp;rdquo;的态度。人们频频以&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br/><br/> 除了有&amp;ldquo;围观&amp;rdquo;的意思以外,还有一个有点调侃公务员的意思。一些群众嘲讽公务员没有大脑,只会听从部门和上级的安排,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br/><br/> 就&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现在的含义和意思来看,其实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复杂了。在朋友圈或者别的社交账号上看见的&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其实他们大多数是装无辜,或者调侃,并没有前面提到的嘲讽的意思。<br/><br/> 很显然,&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鲁迅笔下&amp;ldquo;围观群众&amp;rdquo;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内涵。&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amp;ldquo;存在感&amp;rdquo;&amp;ldquo;归属感&amp;rdquo;和&amp;ldquo;成就感&amp;rdquo;,这样的人群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占绝大多数。从另一个角度理解,&amp;ldquo;吃瓜群体&amp;rdquo;即草根群众,&amp;ldquo;吃瓜群众&amp;rdquo;喜欢的就是&amp;ldquo;人民群众喜闻乐见&amp;rdquo;的。<br/><br/> 命题范例<br/><br/>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br/><br/> &amp;ldquo;围观&amp;rdquo;恐怕是鲁迅最喜欢也最热衷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amp;ldquo;满足&amp;rdquo;。他还特意为&amp;ldquo;围观&amp;rdquo;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amp;ldquo;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amp;rdquo;游街示众。<br/><br/> 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amp;ldquo;看客&amp;rdquo;的篮子里。从此,&amp;ldquo;看客心态&amp;rdquo;成为中国国民性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br/><br/> 请结合上面材料,选准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br/><br/> 审题立意<br/><br/> 材料的第一段介绍&amp;ldquo;围观&amp;rdquo;的现象,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由此可立论: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br/><br/> 材料第二段中&amp;ldquo;无聊&amp;rdquo;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由此可立论:③充实生活,远离&amp;ldquo;围观&amp;rdquo;;④人生的精彩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寻找有意思的瞬间。<br/><br/> 从中国国民性的&amp;ldquo;看客心态&amp;rdquo;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⑥做好自己,成就群体。<br/><br/> 从&amp;ldquo;在围观方面,其他国家的民众并不比中国人矜持多少&amp;rdquo;出发,可有如下立意:⑦&amp;ldquo;围观&amp;rdquo;反映的乃是人类共性,而非某一国所独有;⑧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可放松素质的提高;⑨我们不能因一部分人的做法就给所有人定性,应全面、理智地分析问题。<br/><br/><br/> 2、网红<br/><br/> 内涵挖掘<br/><br/> &amp;ldquo;网红&amp;rdquo;即&amp;ldquo;网络红人&amp;rdquo;,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追捧从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如出众的才貌、搞怪的行为或某个意外事件,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从而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理性或非理性关注,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amp;ldquo;网络红人&amp;rdquo;。<br/><br/> 因此,&amp;ldquo;网络红人&amp;rdquo;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的结果。网络红人和传统名人归根到底只是成名的平台不同。<br/><br/> 三维解读<br/><br/> 网红的代表人物有sputea,章泽天,叶良辰,王思聪,罗玉风,西单女孩,龚琳娜,王美莼,林弯弯,犀利哥,郑曦,papi酱等。<br/><br/> 网红成名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四种:<br/><br/> 一、艺术才华成名。这类网络红人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的追捧。他们大多属草根一族,一般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接受所谓&amp;ldquo;正规&amp;rdquo;的训练,往往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技巧。他们通过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吸引人气,由于他们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的品味,能逐渐积累起来不错的人气,从而拥有固定的粉丝群。<br/><br/> 二、搞怪作秀成名。这类网络红人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视频或者图片的&amp;ldquo;自我展示&amp;rdquo;(包括自我暴露)而引起广大网民关注,进而走红。他们的&amp;ldquo;自我展示&amp;rdquo;往往具有哗众取宠的特点,他们通常借&amp;ldquo;出位&amp;rdquo;的言论和行为引起大众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包含一定的商业目的,与明星的炒作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br/><br/> 三、意外成名。这类网络红人与第二类相对,他们主观并没有要刻意炒作自己,而是自己不经意间的某一行为被网友通过照片或者视频传上网络,因为他们的身份与其表现同社会的一般印象具有较大的反差,从而迅速引起广大网民的注意。但是他们自身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在某一时刻已经成为了网络的焦点。<br/><br/> 四、网络推手成名。这类网络红人是通过精心策划,他们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经过精心的策划,一般选择在某个大众关注度很高的场合通过某些举动刻意彰显自身,给大众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然后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推动,在全国的各个人气论坛发帖讨论,造成一个很热的假象从而引起更多的网民关注。<br/><br/> 另外,网红还具有小众化的特点,在某些领域、圈子内是网红,在其外则不为人所知。<br/><br/> 网红成名的原因不同,决定了有的网红能一直红下去,有的网红却如昙花一现。所以,当网红并非成功的快捷方式,重要的还在于苦练内功。<br/><br/> 命题范例<br/><br/> (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br/><br/>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成名变得更加的容易,凭借真才实学可以成名,凭借搞怪、炒作或意外事件也可成名;同时也使得成名变得更加的快捷,有的人甚至可以一夜爆红。但另一个事实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有的人可以一直红下去,也有的人却只能红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红现象,确实令人深思。<br/><br/>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br/><br/> 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br/><br/> 审题立意<br/><br/>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成名变得容易和快捷,由此可立意为:①科技改变生活;②勇于创新,平凡人也能成名。<br/><br/> 网红成名原因的不同,势必带来网红的鱼龙混杂,由此可立意为:③注重真才实学,远离投机取巧;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br/><br/> 网红成名原因的不同,也决定了网红走红时间的长短,由此可立意为:⑥时间可证明真伪;⑦成功蕴含着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⑧纸是包不住火的,而真金是不怕火来炼的。<br/><br/><br/> 3、传承<br/><br/> 内涵挖掘<br/><br/> 传承,是&amp;ldquo;传递,承接&amp;rdquo;的意思。一般指承接好的方面,如传承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良传统等。传承和继承是有区别的,传承除了含有&amp;ldquo;继承&amp;rdquo;的意思之外,更强调&amp;ldquo;传递&amp;rdquo;,是先传再承。因此,传承的对象一般具有时间久远的特点。<br/><br/> 三维解读<br/><br/>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再次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响,如何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本民族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是处于当今世界一体化中的中国人应该思考的一个时代性问题。此主题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又能引导考生增强民族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br/><br/> 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立意:传承既是为了保护,更是为了发展;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乃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真正优秀的东西,是不受时间和地域等因素制约的。因此,我们要大胆传承一切优秀的东西。此外,传承还需要勇气,需要眼光。<br/><br/> 命题范例<br/><br/>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br/><br/>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amp;mdash;&amp;mdash;罗丹<br/><br/>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amp;mdash;&amp;mdash;江泽民<br/><br/> 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amp;mdash;&amp;mdash;叶燮<br/><br/>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br/><br/> 审题立意<br/><br/> 首先要理解给出的几句话的含意,然后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作文。<br/><br/>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若只是一味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便阻碍了发展;<br/><br/>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创新促进发展,对国家如此,对个人、团体或组织亦如此;<br/><br/>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传承与创新要有机结合。<br/><br/><br/> 4、圈子<br/><br/> 内涵挖掘<br/><br/> &amp;ldquo;圈子&amp;rdquo;一词,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用得多的并非其本义&amp;mdash;&amp;mdash;&amp;ldquo;圆而中空的平面形;环形;环形的东西&amp;rdquo;(《现代汉语词典》),而是其比喻义。其含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①指说话做事不直接,绕弯子。如&amp;ldquo;兜圈子&amp;rdquo;&amp;ldquo;绕圈子&amp;rdquo;等。②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如&amp;ldquo;朋友圈&amp;rdquo;&amp;ldquo;演艺圈&amp;rdquo;等。③人们活动的范围界限。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后两种意思更有思考的意义。<br/><br/> 三维解读<br/><br/> 从&amp;ldquo;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amp;rdquo;这个角度来看,&amp;ldquo;圈子&amp;rdquo;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汽车发烧友可以加入&amp;ldquo;汽车圈&amp;rdquo;,数码产品发烧友可以加入&amp;ldquo;数码圈&amp;rdquo;,喜欢喝酒的人可以加入&amp;ldquo;品酒圈&amp;rdquo;等。在各自的圈子里,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共同提高。但有时圈子的存在也会对人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一些演员吸毒,就不能说与他们的&amp;ldquo;朋友圈&amp;rdquo;毫无关系。<br/><br/> 从&amp;ldquo;人们活动的范围界限&amp;rdquo;这个角度来看,&amp;ldquo;圈子&amp;rdquo;对人同样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amp;ldquo;圈子&amp;rdquo;既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人们避免犯错,不出危险,此时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就相当于规矩、规范;&amp;ldquo;圈子&amp;rdquo;也可以束缚人们的手脚,限制人们的自由,使人们无法发展,难以创新,身心痛苦,此时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就相当于限制和约束。<br/><br/> 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都应有属于自己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否则,我们就可能会被社会、被他人边缘化,甚至排斥;我们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脱离社会,与世隔绝。但无论身处哪种圈子,我们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可一味盲从。<br/><br/> 同样,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都受着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的制约,不可能绝对自由,但我们应该在不违背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保持个性,力争发展。<br/><br/> 命题范例<br/><br/>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br/><br/> 胜家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它生产的&amp;ldquo;胜家&amp;rdquo;牌缝纫机是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1940年,世界上每三部缝纫机中,就有两部是胜家的。但是,胜家公司在取得成功后,过分依赖传统产品,不注意世界大市场的变化,直至1985年,胜家出品的仍是19世纪设计的产品。而此时其他竞争者纷纷开发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产品,如日本厂商开发出&amp;ldquo;会说话&amp;rdquo;的缝纫机,英国推出&amp;ldquo;音乐&amp;rdquo;缝纫机,瑞典设计出&amp;ldquo;电脑&amp;rdquo;缝纫机。由于产品不敌其他竞争者,到了1986年,胜家最终被市场淘汰。<br/><br/>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br/><br/> 审题立意<br/><br/>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amp;ldquo;市场&amp;rdquo;看成一个&amp;ldquo;圈子&amp;rdquo;,胜家公司由盛而衰的事例告诉我们,产品只有顺应市场的潮流,才会被市场这个&amp;ldquo;圈子&amp;rdquo;所接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出&amp;ldquo;圈&amp;rdquo;。推而广之,社会、时代都可视为一个更大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另一方面,成功者盛极而衰的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往往是成功者不经意中陷入以往成功业绩或经验的&amp;ldquo;光环&amp;rdquo;中,故步自封,裹足不前,这时的&amp;ldquo;光环&amp;rdquo;实质上就成了束缚人们手脚的&amp;ldquo;圈子&amp;rdquo;。由此,我们可从&amp;ldquo;周围的圈子&amp;rdquo;和&amp;ldquo;自身的圈子&amp;rdquo;两方面立意:①积极融入&amp;ldquo;圈子&amp;rdquo;,拥抱成功;②顺应潮流,适应&amp;ldquo;圈子&amp;rdquo;;③&amp;ldquo;圈子&amp;rdquo;应常新,切莫去固守;④走出习惯的&amp;ldquo;怪圈&amp;rdquo;;⑤莫让&amp;ldquo;圈子&amp;rdquo;束住手脚。<br/><br/><br/> 5、规则<br/><br/> 内涵挖掘<br/><br/> 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可以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定。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br/><br/> 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规则使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条理。在这么一个发展迅速,风云多变的现代社会,很多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还是有些规则是基本的,如遵纪守法、优胜劣汰、引导竞争、多边对话、多劳多得等,都是现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基础规则。<br/><br/> 三维解读<br/><br/> 规则,是社会成员被体制接受并幸存下来所必须奉行的规范条例。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着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社会由种种规则维持着秩序,不管这种规则是人为设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因为规则都具有绝对的或相对的约束力。人的行为是一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以得到许可的行为,才是可行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完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这种许可包括自然界的许可、社会的许可、他人的许可。这就是规则的制约性的表现。因为在这种制约性中包含着个体切身的利害关系,因此规则的制约性是普遍存在的,是不可消除的。<br/><br/>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不缺少制度,更不缺少规则,但往往缺乏规则意识。当今社会更要强调规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功利被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性的弱点在利益的驱使下暴露无遗。人们纷纷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把规则抛到一边,因此,&amp;ldquo;毒奶粉&amp;rdquo;&amp;ldquo;地沟油&amp;rdquo;&amp;ldquo;雾霾围城&amp;rdquo;等事件屡见不鲜,充斥于我们的视线所能抵达的每一个角落。殊不知,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严格地遵守规则,用规则约束人性的弱点、市场的盲目性。<br/><br/> 命题范例<br/><br/>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br/><br/> 中国式过马路:&amp;ldquo;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amp;rdquo;&amp;ldquo;红灯停,绿灯行。&amp;rdquo;这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静立不动,绿灯一亮,鱼贯而过。人们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他们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amp;ldquo;凑够一撮人&amp;rdquo;结伴去挑衅红灯。<br/><br/>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悟,写一篇文章。<br/><br/>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br/><br/> 审题立意<br/><br/> 1.以&amp;ldquo;规则&amp;rdquo;为核心:尊重规则,敬畏规则;<br/> 2.&amp;ldquo;从众&amp;rdquo;与&amp;ldquo;从则&amp;rdquo;:遵从规则才是真正的从众,莫以从众坏规则;<br/> 3.敬畏规则才能敬畏生命,维护规则就是呵护生命;<br/> 4.挑衅规则就是挑衅公德,进步请从规则起步(规则与素质、文明),从规则看国民素质,无规矩不成方圆;<br/> 5.从侥幸心理看不讲规则现象,由&amp;ldquo;中国式过马路&amp;rdquo;想到的&amp;mdash;&amp;mdash;淡规则意识。</p>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gaokaozuowen/67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