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_1500字》 <p>杭州德天实验小学董凤玲</p> <p>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quot;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quot;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quot;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quot;和&quot;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quot;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quot;序二&quot;所写:&quot;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quot;此作者更指出:&quot;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quot;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p> <p>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quot;生活即教育&quot;和&quot;教学做合一&quot;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quot;做中学&quot;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p> <p>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quot;仁&quot;与&quot;爱&quot;占很大的比重.&quot;没有爱,就没有教育&quot;,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quot;四块糖果&quot;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quot;打架事件&quot;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quot;爱&quot;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quot;爱的教育&quot;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p> <p>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像陶先生遇到的类似打架的学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始终把&quot;爱的教育&quot;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记得我班原有一名调皮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总以肚子痛要上厕所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没有横加指责,粗暴对待,相反,却对他关怀备至,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细心询问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医院,学生看到教师为他来回忙碌,几番下来,心存不安,继而改之.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quot;恨铁不成钢&quot;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quot;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quot;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quot;指责,批评,抱怨&quot;,努力换成&quot;启发,赏识,激励&quot;,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p> <p>&quot;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quot;,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p>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chusanzuowen/40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