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常态下的不同寻常》有感_1500字》 <p>《常态下的不同寻常》这篇文章写的是特级教师刘可钦的常态教学中的不同寻常。刘可钦是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书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可钦老师的课不象某些特级老师的课那么热情洋溢、激情似火,那么深情款款,设计也不是那么精妙绝伦,令人拍案称绝。但她的课如春风沐浴,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扉;如品一壶绿茶,慢慢玩味,余香萦绕。</p> <p>刘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中经历的主要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和数量上,常态都占着绝对的比重。但朴实常态,并不是允许平庸,不追求效果和质量。刘老师的课,虽然朴实,不施雕饰,但是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学生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却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p> <p>刘老师注重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语言,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数学应该是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在教学中,当学生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碰到孩子&ldquo;另类&rdquo;、&ldquo;错误&rdquo;的方法时,为了不让其它学生藐视和轻蔑这个孩子,刘老师往往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优劣及其错因,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讨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不会顾及会因为自己的表达而&ldquo;遭到非议&rdquo;、&ldquo;完全否定&rdquo;、&ldquo;打击自信&rdquo;,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也只有学生在不断的表达中,表达能力才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教学中我也经常碰上这样的学生,但我从没想过要怎样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愿说、敢说。</p> <p>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我经常说&ldquo;&times;&times;同学说的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rdquo;&ldquo;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也能说得更清晰一点。&rdquo;从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这样的语言,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却忽略了第一个孩子的心情,难怪我的学生表达的热情总是培养不起来。不妨换成这样的口气:&ldquo;&times;&times;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rdquo;或者&ldquo;&times;&times;同学读的怎么样?&rdquo;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ldquo;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rdquo;这时,孩子们关注的不是谁说的好,而是怎样说说得最好,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回答好,而不是简单的&ldquo;谁比谁说的好&rdquo;。</p> <p>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我经常提问学生&ldquo;为什么&rdquo;,并为自己能引导学生&ldquo;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rdquo;而感到沾沾自喜。现在我才明白,&ldquo;为什么&rdquo;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主要依据,指向的结果,学生可能会因怕回答有错,而遮掩一些真实的想法。而&ldquo;怎么想的&rdquo;将教师自己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关注学生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因此要多问&ldquo;怎么想的&rdquo;,少问&ldquo;为什么&rdquo;。刘老师的课堂上,也经常性的鼓励学生&ldquo;谁愿意讲给大家听?&rdquo;而不采用&ldquo;谁能讲给老师听呀?&rdquo;如果教师要介绍新的方法,可以采用&ldquo;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rdquo;而不是&ldquo;看黑板听老师讲&rdquo;。这些语言表达的细节,都充分显示刘老师课堂语言的人文情怀。</p> <p>刘老师说&ldquo;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rdquo;充分的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和获取新知。这样的课堂才是永久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p> <p>&</p> 网站名称: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https://www.9mcr.com/chusanzuowen/4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