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論_2000字
-
+
成熟大叔
溫柔淑女
甜美少女
清亮青叔
呆萌蘿莉
靚麗御姐
養(yǎng)生,多在保養(yǎng)肉體以保長生。可況人有一副好皮囊,卻沒有中氣,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學習壓力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養(yǎng)生,換來舒適呢?那么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礪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它受之于父母,不可能隨意更改。我們不能因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變,而拋棄磨滅我們獨有的性情。所謂性情是“人天生而來的氣質和情感”,無一人相同,在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拋棄天性應該成為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正是因為,人從小的天性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在世界面前,倘若后天的教育讓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會大課堂又教會我們?nèi)绾蚊鎸ψ约旱腻e誤和挫折,但這些只是心智的鍛煉,與人的個性沒有關系。美國科學家調(diào)查顯示,人的天性隨著年齡正在逐漸地喪失,孩童時期愛幻想的特點終究被社會埋沒殆盡;與朋友的傾聽與分享,最終變得世故起來。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們什么?當事者往往對此并不會感到“我長大了,變成熟”的喜悅感,相反地總會愁容滿面地說:“我不快樂啊,懷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么值得懷念嗎?他們畢竟懷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滅過于一切。“幸福指數(shù)”此詞已經(jīng)不再陌生,美國的金錢場幸福指數(shù)不足3,中國的幅員遼闊上指數(shù)不足2.5,日本、韓國以忙碌著稱的國家即使人與人禮貌互敬但指數(shù)也少得可憐,那么,世界之大哪里是幸福的家?南亞小國不丹,這個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國,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么成就了那里“窮且快樂”的感受,我們不禁自問,去過那里旅游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忘記,不丹王國的每一張笑臉,他們淳樸善良,待人熱情,一旦他們被問到為什么這么快樂、幸福時,他們總會說:“我們世代都是這樣的,我們一直很快樂。”而這“一直”又代表什么呢?那就是,他們世世代代一直保持著善良、內(nèi)斂的天性,那么他們即使貧困又有什么呢?幸福和快樂可是金錢無法換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未泯滅,根據(jù)09年最新壽命統(tǒng)計不丹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長壽的國家之一,長壽率并且超越了日本。這樣,誰還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們,不為世事所煩惱,就像過去一樣活著,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對多變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誠然,天性不滅是修養(yǎng)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與人一定會擦肩而過,更不要說促膝而談,尋覓知音了。磨礪心智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在此總結了一番,就把它稱為人生六義,即:尊重、信任、理解、傾聽、交流、幫助。于此,對待陌生人、過客,還是朋友,最終到自己,實為磨礪。
尊重的第一要義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尊重就是“尊敬并且重視”,也許對待陌生人和過客不一定要我們過多的尊敬,但是重視是一定要有的,重視,其實就是在認同“天賦人權”,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往往不尊重別人的人不會被別人尊重,那么連自己的權利都隨意糟蹋的人呢?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輕佻對世,又怎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說來,這第一步需要人與人互相地配合才能達到。這世上沒有完人,我們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標準,可卻終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沒有完全愿意尊重別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嗎?
信任,我則認為是“六義”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感,應該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礎之上,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與我們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見人心”,常言是這么說,其實“日不久,也可以見人心”,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交往的感覺,是種預感。子期伯牙共賞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這就是人比動物高明之處,人能夠明斷好壞,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于付托;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托,但最起碼一定要有尊重。但要這么說,既然已經(jīng)相信敢于付托的人,一定可以稱得上朋友了;相對地,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進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對方提出問題的想法,也是一種詮釋。理解對方,要求互相退讓。“寧退耕墻不毀情誼”成為千古佳話,在這種遞進的過程中,就是磨礪心智然后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對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時審視是否太過分,對于對方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倘使雙方都這樣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于手足。
傾聽,則很難去解釋,但是卻最容易做到,傾聽要用心跟著說話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么自然二者相結合,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首先克服自我為中心:不要總是談論自己;克服自以為是:不要總想占主導地位;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jié)而打斷人;不要激動: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于評價對方的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不要因為與對方不同的見解而產(chǎn)生激烈的爭執(zhí)。要仔細地聽對方說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樣反駁對方所說的某一個具體的小的觀點上;盡量不要邊聽邊琢磨他下面將會說什么;問自己是不是有偏見或成見,它們很容易影響你去聽別人說;不要使你的思維跳躍得比說話者還快,不要試圖理解對方還沒有說出來的意思;注重一些細節(jié):不要了解自己不應該知道的東西,不要做小動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別人講話的特點。這些固然是理想狀態(tài),但絕對不是死板的規(guī)矩,有人按照這些完全做,反而失去活力好象無生機的死物一般,所以傾聽不是死板地聽,而是“聽見”甚至要“聽懂”。
于是我們砥礪自我,舒服地活著,與朋友溝通交流、提供幫助,這兩要義并無太多解釋,但是倘使這么做必須學會傾聽:
1.要體察對方的感覺。一個人感覺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導他的行為,愈不注意人感覺的真實面,就愈不會彼此溝通。體察感覺,意思就是指將對方的話背后的情感復述出來,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覺,有時會產(chǎn)生相當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饋。傾聽別人的談話要注意信息反饋,及時查證自己是否了解對方。你不妨這樣:“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話,你的意思是……”一旦確定了你對他的了解,就要進入積極實際的幫助和建議。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個別枝節(jié)所吸引。善于傾聽的人總是注意分析哪些內(nèi)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實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誤解。
4.要關懷,了解,接受對方,鼓勵他或幫助他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于是,我們的心智是這樣成熟起來的,也許走入社會還需要責任,把它加上,肩頭好象更加重了,而心情反而是輕松,這就是養(yǎng)生的最佳境界。莊周磨礪心智修養(yǎng)性情,百年而去;孔孟盡責育教,修養(yǎng)品行,古稀、髦耋無疾而終,古代的圣人,養(yǎng)生終年,到底是哪里做得更好一些,那么其人一定貴在德、行。
所以說,養(yǎng)生保在天性、磨在心智,苦在皮肉。